大象流浪是为了找到更好吃的“东西”
■ 观察家
亚洲象的保护区并不少,实际上可能只是适宜大象生存的空间相对减少了。
据当地消息,云南北迁象群于6月8日23时15分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省级*组已转场易门现场指挥部。
象群为何要“出走”?要到哪里去?围绕这个象群的迁徙,近一段时间各方*都谈了看法,提供了观点、分析和证据,而且还有一些科学报告发表。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的一个团队于2020年6月、8月两次赴云南开展调研写成了一份比较全面的报告,指出亚洲象的“出走”是人类过度活动与过分干预造成的。
虽然这是一份实地调查报告,而且总结的原因比较全面,但也并非得到完全认可,而且有不同意见。归结起来,亚洲象流浪到底是因为栖息地减少了,还是亚洲象增多了,以致原有的栖息地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都值得继续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象栖息地减少的原因,很多人结合当地情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的这份报告认为,近年来当地橡胶林的扩大导致灌木、竹阔混交林覆盖的平整山谷及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等亚洲象适宜栖息地急剧减少。还有人提出,是当地经济作物砂仁和茶树种植过多直接导致亚洲象食物减少。
但也有西双版纳当地人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进一步而言,这些对于亚洲象食物调查和猜测都还只是一些假说,还需要权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一个没有异议的意见是,适合于亚洲象的栖息地碎片化,难以让它们在舒适区中觅食,才不得不走出保护区。
例如,水电站的建设淹没了亚洲象迁徙通道。当地保护区的象群分布不均也造成了一些亚洲象生存空间的相对逼仄。如果能让大象均匀分布于保护区,也是扩大其生存空间的有效方式。
由于自然迁徙通道被阻隔,也造成亚洲象向人类种植的田地和居住地移动,逐渐与当地居民“亲密接触”。这样一来也导致亚洲象口味提升,食性改变。
大象可以食用的植物和果实有100多种。但尝到了农田中好吃的玉米、水稻和番木瓜等,它们也不愿意再吃口味不好又难咀嚼的芭蕉叶、竹叶。
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内有一个南迁的“缺耳朵”亚洲象家族,就奉行新的生活方式:早上进入有水潭的地方,在水潭周围密林中躲避阳光,晚上出来有序成片地吃农民种的玉米,连续10多天都如此。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对亚洲象的归宿就有了一定的概念。当然,还需要将科学研究作为根据,一步一步地调整人与大象相处的策略。
□张田勘(专栏作者)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